10月11日,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海事海商团队负责人易旸律师,受邀于法学院119报告厅作“国际律师之间的合作”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殷骏主持,法学院副院长高俊涛等4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
易旸律师凭借其深厚的实务背景,围绕跨法域法律实务中的协作机制进行了深入讲解。他结合多个大型国际仲裁与诉讼案例,特别是船舶扣押、跨境海事诉讼、国际商业谈判及伦敦仲裁开庭等关键环节,详细阐述了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律师联动的策略与实践。
讲座中,易旸律师强调,随着国际贸易与航运活动的蓬勃发展,案件常涉及多国法律体系与司法程序,这对律师的跨法域协调与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以典型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纠纷为例,解析了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内协调诉讼与仲裁的策略选择,尤其是在证据收集、财产保全、法律适用及判决执行等环节中,各国律师间的信息同步与专业配合的重要性。他特别指出,尽管各国法律制度存在差异,但通过建立清晰的沟通机制与分工结构,可以实现高效的专业协同。此外,易旸律师还分享了其在伦敦海事仲裁中的出庭经验,指出语言能力、文化理解与程序熟悉度是国际仲裁成功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中国律师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正从“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呼吁未来应更加注重跨文化沟通与多法域协作能力的培养。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就国际仲裁证据规则、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律师事务所在全球布局中的合作模式等热点问题踊跃提问,易旸律师均给予了细致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法学院高俊涛副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国际律师需兼具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提升专业能力、跨学科知识及英语水平,同时重视身体素质的提升。他还介绍了法学院涉外人才培养班的设立模式与培养方案,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此次讲座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国际法律实务运作的宝贵机会,也拓宽了大家对国际律师合作模式与前沿趋势的认识,为学院深入开展法学教育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撰稿:邢卓、侯美湘
摄影:孙兆伟、陈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