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学院邀请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国际法学者Jürgen Bröhmer教授,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为期四天的国际公法前沿研讨会。Jürgen教授以“国际协作与治理的范式转移”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当代国际法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演进方向,为学院注入了涉外法治学术活力。研讨会期间,法学院王德岭书记为Jürgen教授颁发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证书,高俊涛副院长、王红娟主任陪同出席颁证仪式。
本次研讨会围绕四大板块展开。在“国际公法基础”单元中,Jürgen教授系统梳理了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联合国宪章》的国际法发展历程,重点解析了《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中的国际法渊源体系,包括条约法、习惯国际法、一般法律原则等核心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权”在国际法体系中的定位与意义。
“气候变化与国际法院咨询意见”板块是近年来的一个焦点议题。Jürgen教授深入分析了2025年7月23日国际法院就国家气候变化义务发表的咨询意见,指出国际法院首次明确《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具有法律约束力,所有国家特别是主要排放国必须采取符合最佳科学的减排措施。
在“当代国际法热点”单元,教授通过巴勒斯坦申请联合国会员国资格、以色列在加沙行动可能涉及的指控等实例,生动展示了国际法在现实冲突中的应用与挑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第二条的法律要件与当前国际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
针对“全球治理困境”,Jürgen教授提出了深刻反思:如何协调跨国决策需求与国内合法性机制之间的张力?通过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他阐释了气候变化等领域集体行动难题的根源,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与国际法发展的可能路径。
Jürgen教授还鼓励学生对国际法院咨询意见中的“必须”(must)和“应当”(shall)等规范用语进行文本细读,辨析软法与硬法的区别与联系,并就主权概念、普遍管辖权、保护责任等概念开展案例讨论。学生们踊跃参与,就国际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释差异、大国政治对国际法实施的影响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研讨会是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举措。不仅使学生接触到国际法领域的前沿议题,拓宽了学术视野,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与研究的新思路。学院将继续拓展与国际知名学者的合作交流,搭建更多高水平国际学术平台,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涉外航运法治人才贡献力量。
撰稿:廖旋羽
摄影:慕安娜
来源: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