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首届上海海事大学社会法学术节闭幕式暨系列劳动法专家讲座“工伤损害赔偿责任问题”在法学院117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活动由上海海事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和谐法律制度研究”学术创新团队、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项目组、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和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
首先,举行了学术节盛大闭幕式仪式,由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曹艳春教授担任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会长张鸣起,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国平,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教授、上海市法学会秘书长毛坚平出席了闭幕式。律新社、上海法制报、文汇APP等媒体记者以及上海海事大学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闭幕式上,黄有方校长、林国平会长、张鸣起会长分别作了重要的讲话。
黄有方校长指出,法学院本次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节的顺利举行,对我校法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力的贯彻了我校法学学科建设“保特色,融主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扩大了我校法学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也有力的推动法学学科一级博士点申报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林国平会长认为,首届上海海事大学社会法学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了社会法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是积极响应国家劳动法制需求的关键举措,对当下我国劳动法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张鸣起会长代表中国法学会、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对此次学术节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此次学术活动群贤毕至,大家云集,内容丰富,传播深远。在学术界特别是社会法学界影响巨大,可喜可贺。
其次,举行了学术节的系列劳动法专家讲座。讲座由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殷骏副院长主持,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曹艳春教授为师生做了题为“工伤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精彩讲座。
曹艳春教授从相关案例出发,沿着历史脉络,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工伤的内涵与外延、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关系、工伤认定等理论与现实问题。
至此,“首届上海海事大学社会法学术节”圆满落幕。
本次社会法学术节于5月9日拉开了序幕,为期二个月(5月-6月),学术活动丰富多样且高端,影响广泛。此次学术节由四大系列组成:系列劳动法专家讲座、全国首届社会法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社会法学高端论坛和劳动关系的管制与自治系列研讨第十六期学术研讨会。第一系列为劳动法专家讲座。讲座的开展为期两个月,分别举办在5月9日、5月23日、6月8日、6月20日。分别由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郭文龙高级法官、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思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董保华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曹艳春教授担任主讲人。四次讲座的主题分别为《如何理解劳动法律》、《非典型劳动关系的功能定位与法律调整》、《劳动立法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工伤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第二系列为6月8日举办的首届社会法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曹艳春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有西南政法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俊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郑尚元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冯彦君教授和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秦国荣教授组成。这不仅是全国首届社会法博士毕业答辩会,而且是一场由社会法著名学者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本次答辩会在国内社会法学科史上影响深远。第三系列为6月8日举办的两场社会法学高端论坛。第一场的主题为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困境与《劳动合同法》修改;第二场的主题为共享经济中的劳动关系问题(淘宝网员工、网约专车问题)。两场论坛由法学院副院长曹艳春教授主持并开场解题,六位社会法著名学者对这两个主题进行了激烈的观点交锋与思想的碰撞,并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精彩的解答,给来自各高校的学者及法学院师生200余人奉献了两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第四系列为6月9日举办的“劳动关系的管制与自治系列研讨第十六期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将社会法学术节推向了高潮。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南京审计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单位的70多名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出席了本次学术盛会。大会主要围绕“集体劳动关系对《劳动合同法》修改的影响”、“我国劳动者团结权现状对《劳动合同法》修改的影响”、“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思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首届上海海事社会法学术节既是上海海事大学首届社会法学术节,也是全国的首个社会法学术节,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它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社会法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社会法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为其他法学院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学术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