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说:“社会给我们设置了无数的规范。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口,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我们都被那股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束缚牵引着。那股力量叫做‘别人认为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不甘平凡,憧憬着特立独行,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打算。我想要强大起来,只有足够强大,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活出真正的样子。
自由更需自律
犹记得初进大学的头一个月,我惊诧于课堂氛围的轻松和闲暇时间的充足,也无缝衔接地沉溺于手游、小说、连续剧中,待回过神来已是整整四周时间的荒芜,抬头只见仪喜峰教授在课堂上激昂澎湃地重现那些经典的辩护词。在被仪教授的激情与学识感染的同时,我也对自己先前的种种表现而焦虑不安起来。对时间的浪费以及在学识上的停滞不前驱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也让我在自省后重振旗鼓,对此前落下的课程奋起反击。
接受教育是学生的权利,也是义务,大学阶段作为我们步入社会前的基石,当然也不例外。但鉴于大学提供的极大自由,少有同学可以始终自觉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情。综观那些“牛人”,他们的共性之一是其背后强大的自律。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自律绝对是我们需要面对与克服的最大困难,而这也构成了我大学四年“To Do List”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如果没有一种自我成长的信念引导着向前,我们很容易迷失在舒适的泥沼中。“与其浑浑噩噩度日,不如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除了本科法学专业的学习及法学卓越人才班的英语辅修外,我不顾父母的劝阻报名了第二专业会计。纵使一周有六天的学习安排、纵使有段时间压力大到持续性头疼,也始终以一种“都是自己的选择,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来”的执念“逼迫”着自己。我坚信越努力越幸运!对自己狠一点,才不至于日后回想起来有太多遗憾;对自己狠一点,才能持续不断地自我发展;对自己狠一点,才可以在未来有更多元化的选择……能打败我们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自由更需自律,自律带来自由。
忙碌打败消极
每当我闲下来时,总会纠结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这些哲学终极问题。困惑于这些难解之谜,除了那流逝的时间,我一无所获。于是我让自己忙碌起来,或把握一些机会,或结识一些朋友,或者,仅仅只是处于运动状态,在运动中释放身心。如果还能在忙碌中偶然收获些什么,那真的是意外之喜。
所以我一直秉持“身和心,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的原则。我经历过也了解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时间很“丧”,提不起精神也没有心情干任何事。负面情绪导致的无所事事会进一步加重负面情绪,我很厌恶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吞噬,也担心因此影响他人。所以每当“心”停止了,我就让“身”动起来。有什么消极情绪是绕操场跑两圈不能摆脱的呢?如果有,那就再跑两圈。用自怨自艾的时间,踏踏实实做些让自己变好的事,就像播种一粒种子,辛勤耕耘等待它结出硕果。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理解重于形式
上课时,除了最基本的认真听讲以外,记笔记是最行之有效的学习办法。法学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其中也包含着很多理科逻辑。在理解某一条法条时,老师们经常会用一两个案例来阐述。我个人记笔记的方式更偏向于基于自己的理解梳理出老师所强调的重点。每一个案例都不只是为了最后的判决结果而存在,其中包含着许多类似理科中“公式”的内容。只有掌握了这些因果联系,学会举一反三,才能在考试或相似案例中应对自如。
这次我获得国家奖学金及学校特等奖学金,除了自身的努力,更多的是运气。我身边有许多比我自律得多的同学,我敬佩她们,也以她们作为自己的榜样。与优秀的人相处交流让我获益匪浅,我们法学院整体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是让我学得轻松愉悦。宋旭明教授无意间提起的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在我困惑迷茫时出现,作为人生信条鞭策自己奋勇向前;曹艳春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对科研的严谨态度吸引着我,激励我努力前行并争取有朝一日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相信我能够在周围榜样的带动下更加上进。比起对名次的追逐,我更期待的是对自己的超越。
希望大家都能在努力中成长,忙碌中发展,压力中奋进!不负自己,不负恩师,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