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增加,文化教育水平、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需求的提高,使老年人的消费休闲需求不断提高,然而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巨大的消费潜力却遭到忽视。
日前,上海决定对拥有“中华第一购物街”之称的南京东路步行街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拟在改造后显著提高其时尚元素。按此规划,一旦成功,未来的南京东路恐怕又会成为年轻人的天堂。时下,不论是新闻报道、影视节目,抑或旅游景点、餐饮消费,无不围绕中青年甚至学生群体做文章。
然而,据调查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平均较2016届下降16%,超过3/4的毕业生的实际薪资低于其期望薪资。在本已不高的收入中,在异地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发展的年轻人不得不将大笔支出用于购房,这还未将学龄期子女的教育费用等计入。另一方面,中青年、学生群体的工作、学习压力很大,可以用来消费的绝对时间有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老人有钱有闲,各大中城市的退休职工的退休工资及各项待遇已连续多年增加。不仅如此,从群体人数来看也是如此,2016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亿人,占总人口16.7%。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2.55亿左右。相反,未来我国年轻人所占比例必然会随社会老龄化的发展不断降低。上述情况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更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调整结构进程的不断深化,对于消费的倚重日盛,但在广大职工短期内不能完全实现错时、个别休带薪假的前提下,除了节假日之外,老年人无疑是消费、休闲的主力军。然而,在上述服务业一边倒地偏向于讨好中青年、学生群体的背景下,老年人巨大的消费潜力遭到忽视,旺盛的消费、休闲欲望受到压抑。在如此忽视、压抑之下,不少老人只能通过跳广场舞、蹭免费咖啡等方式消遣、健身。但由于场地、噪声等先天因素造成跳广场舞的老年人与社区居民的关系愈发紧张,甚至发生老年人占领学校篮球场跳广场舞的事件。而未来的老年人可能不会接受广场舞作为自己休闲、健身的方式。到那时,老年人可能会面临无处可去、无地可玩、无事可做的窘境。一言蔽之,不能继续放任上述这种忽视和压抑的做法,应尽快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是有关部门的专项顶层设计、规划。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经济主管部门都应将老年人作为未来政府推动消费的重要对象群体,并对此提前作出专门规划、安排。比如,相关规划可以考虑设立老年人休闲社区、老年人购物街等,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调整。
其次是企业、商家的理念转变。笔者在日本学习、工作多年,观察到除了节假日和下班时间,景点、商场、餐厅内几乎只能见到两类人:家庭主妇和老人,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老龄国家的消费主要依靠老年人。鉴于我国不可避免地会进入高度老龄社会,且未来的老人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生活品位、物质需求,都将远超今天老人,企业、商家有必要尽早将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之一确定为老年人,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仔细研判老年人的消费、休闲需求,并以此逐步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宣传到销售等全供应链的转型。
再次是媒体的正确引导。传媒应逐步改变现今一味迎合年轻人群体的工作思路,尝试更多采取适合老年人的价值判断、问题意识、采访视角、传播方式来进行报道或制作节目,引导社会舆论越发关心、关注、关爱老年人。
退休之后,老人至少还将享受20年左右的黄金时光,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的各项需要,一定能既满足老年人的消费、休闲需求,又能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有力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利国为民,功在未来。
(作者为留日法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