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5年网易教育频道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的时间为3小时,是全球平均数的2倍;写作业时间持续到当日23点以后的比例,小学生为18.2%,初中生为46.3%,高中生为87.6%。在2013年的PICA测试中,上海学生平均每周做作业时间13.8小时,为全球第一。OECD国家平均仅为5小时多。今年上海两会,为学生减负的呼声不断,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过于沉重的现象已发展为令市领导到孩子家长上下一致高度关心甚至揪心的问题。国内各界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呼吁、实施减负,但事实证明,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减越重。究竟怎样才能真正破解这一“顽疾”?恐怕至少需要正视、下面几个教育行业衍生出的极化现象。
首先是泛排名化。凡事喜欢分出三六九等,似乎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传统,体现在教育行业就是,从不间断地制作、发布各类排名性榜单,从小、初、高、大的行政区排名、市排名、省排名、全国排名直至大洲排名和世界排名。发布这类排名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不但人为地在潜意识里将大部分未能进入榜单较靠前位置的学校定义为“不好”或者“不值得报考”,也不能排除为了部分机构、团队乃至个人的利益,故意扭曲评价机制和标准,故意抬升、追捧一批,贬低、打压一批的情况。基于错误的出发点和错误的立场、标准所发布的排名,直接或间接地误导了大量学生及家长,为了进入屈指可数的所谓排名靠前的名校,家长耗费巨资、孩子竭尽全力,大量耗费了社会资源,可谓得不偿失。不少教师应聘者在择校时也往往受到这些排名的左右。这样一来,好的师资和生源越发向排名靠前的学校集聚,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好学校愈发“好”、不好的学校愈发“不行”的恶性循环;而此种状况又为接下来的榜单的制作提供了现实依据。更有甚者,部分榜单发布机构、团队、个人出于私利,串通勾连少数房产中介机构,定向炒作特定学校,以达到通过诱使家长盲目购买这些学校周边房产逃避户籍入学限制顺利入学,最终导致这些区域房价的非理性上长,房产中介机构获取暴利的不当目的。
其次是过度产业化。放眼望去,今天不论是虚拟空间、公共交通工具、还是居民社区,各类补习班、辅导班、培训班多如牛毛、恒河沙数。这些班级或课程已经可以做到从孕妇到成人继续教育、岗后培训的网络式、兜底式、生涯式全覆盖。而不少培训、辅导机构都是以短期内利益最大化及牟取暴利为动机开设的,大部分此类机构都采取了预付费用或充值卡等收费方式,至于学生是否有必要接受这些辅导、培训,以及是否会有否面的影响等问题则全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此外,部分在校教师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为学生做以创收为目的的课外补习上面。为达目的,这些机构不惜花费重金,大肆宣传花钱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补习、培训的重要性,通过种种手段使家长形成“不接受课外辅导、补习和培训,自己的孩子就完了的错误观念。”如此巨网的笼罩之下,根据2017年360儿童手表发布的“儿童成长状况大数据”,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北京与上海的孩子们周末时间被各类培训班所占据比例极高,其中北京为41%,上海为42%。
再次是唯精英化。当下的教育、培训,大部分都以培养未来的社会精英为目标,而未来成为精英的主要前提是成为学霸,其潜在的逻辑是今天的学霸=未来的精英,姑且不论成为精英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今天的学霸就一定可以成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吗?没有任何一项权威研究可以证明。众所周知的是,大量最终成为社会精英者在学生时代都是成绩平平的。
上述极化现象的重重叠加,无疑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日重的“元凶”之一,为了扭转和纠偏,有必要做到“断、停、放”。所谓“断”就是坚决斩断将教育产于引入歧途的利益链。对此,韩正书记的一句“教育绝对不能为资本左右,决不能被资本绑架,如果培训机构是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样的培训市场,党和政府要管,不管是我们失职。”可谓切中要害。为此,应最大限度地避免发布各类具有排名性质的榜单,确有必要的排名也应由政府主管部门经权威论证后慎重发布。所谓“停”,就是逐渐停止审批纯盈利型课外辅导、补习、培训机构,而对早已三令五申不得开设的在校教师纯创收型课外补习班,则应加大查处力度,甚至可以考虑对接受培训的学生及家长采取一定负面措施。所谓“放”,就是通过各方努力促使家长放下过度的“望子成龙”及“盲目攀比”的心态。虽说,辅导、补习、培训泛滥,机构恶意炒作是主因,但不少家长对孩子脱离实际的期望也绝非无关。殊不知,绝大部分孩子终其一生,都将是凡人,这是社会乃至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违拗不得的。然而,凡人也一样是社会栋梁,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愉快、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无疑就是家长教育的成功,同时也完全可以为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无视三个极化现象,做不到“断、停、放”,只能是空谈。(作者为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