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根据外国魔幻影片开发的手游风靡高校,占据了不少大学生生活的中心位置。课堂、课余、节假日乃至考前复习时间,只要随机查看学生的手机,肯定有不少正在运行着该款游戏,更有为添加角色装备、提高角色威力而一掷千金者。现在的不少大学生在社团活动、各类聚餐、玩网络游戏、逛A站B站、网购剁手及各类娱乐、谈恋爱等活动中活力四射、青春激荡;与此相比,他们在课堂上却往往沉寂、冷漠、疲劳、无趣。种种迹象表明,高校生活娱乐化已有“蔚然成风”之虞。
造成大学生活娱乐化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是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问题。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偏重科研成绩,目前不少大学在聘人时往往重应聘者的学历、科研经历,轻教学能力,遵循研而优则教的做法。如此做法造就了不少并不具备教学天赋或对教学不感兴趣的高校教师。加之科研任务重、职称晋升压力大的高校“青椒”往往又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或多或少存在教学热情不高的情况。近期入职的年轻教师尚需提前接受全脱产的岗前教学培训,一些中老年教师可能都没有接受过类似的系统化培训,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也存在部分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兼职的情况。
其次是高校学风管理问题。之所以该款游戏在中学里的风靡程度不及高校,原因之一是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学风管理是较为严格的,有的学校甚至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乃至校园。相较之下,高校的学风管理是较为宽松的,学生大都严进宽出,旷考、留级及各种处分等有利于端正学风、考风的惩罚机制也流于形式。究其理念,此种宽松的管理模式本身并无问题,问题是,在大学生活普遍娱乐化的当下,其是否合乎时宜。
再次是学生自身心态问题。不少家长及考生不太愿意理性评价孩子或自己的真实水平,倾向于作出过高的自我评价,加上当初选择专业基本不看自身兴趣及就业难易,因此往往会报考招生名额有限的名校或热门专业,这种做法必然会使为数不少的考生难以如愿,而被调剂到其他高校或专业,在失落、挫败的失衡心态下,不少人产生了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的感觉。而一旦如此,吃喝玩乐便成了“不错”的选择。
如果说人才是教育机构向社会这个客户提供的“产品”的话,作为“交货”前的最后一道工序,高校的育人质量关乎国运社稷,也是全社会都无法回避的大问题。既然事出多因,扭转上述趋势同样需多管齐下,至少有三:一是上级主管部门应会同高校逐步改变唯科研水平论的学校考核及人才评价标准,真正并重应聘者及在岗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在高校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现阶段,确有必要从严治理学风,直至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显著改善。最近出现的指纹扫描学生课堂出勤考核等方式并无不妥;三是尽早使家长及考生确立理性的择校观,根据自身的真实实力及未来的长期职业规划填报志愿,降低被调剂到非心仪学校、专业的可能性。当然,促使家长及考生本人放弃唯学历论、唯名校论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