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我国海事仲裁制度注入新活力,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暑假以来,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海澄”暑期社会实践队围绕“海事仲裁规则制度创新”主题,展开了一场密集且深入的调研行动。
实践队走访了上海海事法院、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总部、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亚太国际仲裁院上海办公室、沪安航海事服务有限公司及泰和泰律师事务所等七家机构,并深度参与国际海事仲裁智库沙龙,不仅全面了解我国海事仲裁发展现状,更为探寻创新方向迈出坚实步伐,以青年力量赋能航运事业发展。
在中国海仲上海总部,高级经理周昕介绍了其“轻管理”创新模式,即通过简化程序、减少机构干预,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该机构涉外案件占比突出,在再保险与航运金融领域经验丰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法制建设负责人徐梦飞提出构建“临港规则”试点的设想,强调需突破临时仲裁人才稀缺、法律地位待明确等瓶颈,呼吁政校共建“理论+实务”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上海海事法院审监庭庭长柯永宏结合全国首例确认临时仲裁协议效力案,指出司法将积极支持仲裁制度发展,并强调院校合作推动规则国际化的重要性。
企业调研揭示了仲裁痛点与创新诉求。中远海运集运法务及风险管理部保险理赔部经理、船长丰崇刚指出,仲裁在处理无人提货、危险品瞒报等复杂纠纷时具有保密性、专业性优势,但仲裁员选任机制与公信力建设仍需完善。沪安航海事服务公司总经理黄晓玉反映行业存在“多诉讼、少仲裁”现象,建议高校牵头建设仲裁人才库;保险部负责人王雷鸣指出在线仲裁面临证据质证难、技术成本高等挑战。亚太国际仲裁院潘凌佶认为,专业人才短缺和企业回避仲裁是中国海事仲裁面临的两大核心障碍。
实践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仲裁智库沙龙上,实践队成员系统学习了前沿观点: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提出应从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行业实践、强化案例研讨与模拟仲裁三个维度培养专业人才;法学院副院长高俊涛主张细分航运保险、绿色金融等专业仲裁领域,实现资源精准对接;郑睿副教授强调仲裁数字化需平衡效率与程序正义,AI应用须确保裁决透明与人为终控。实践队还专访了上海海事法院海商庭庭长辛海等多位专家,围绕人才培养短板与制度创新需求进行深度对话,形成一手调研资料。
此次系列调研覆盖了“政-企-研-裁-审”全链条,“海澄”实践队通过7场实地走访、50余位专家访谈,将凝练数万字调研成果,为海事仲裁制度创新贡献青年智慧。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25年7月22日内容。